《中国科技翻译》
0 引言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渐渐地被更多人知晓、提及以及探索。人工智能也被嵌入多个生活场景。现如今处于弱AI时代,但是人工智能已是新风口,技术是核心驱动力。而智能翻译仅仅是AI渗入的层面之一。其中以谷歌、有道翻译最为突出,并且加以语音识别,在生活及业务中越来越便利于人。现如今智能翻译不仅仅是停留在不同国家语言文本的转换,还包含自然语言处理能够实现机器“听得懂”,计算机视觉实现机器“看得懂”。直白点,即语音识别系统和文字识别系统越来越先进。当中也不乏输入了广泛的数据库,其中各国语言千万。
当然这是AI智能翻译的优点。它能够很快地处理数据、信息、文本,但是在现阶段已知的缺点就已经暴露,准确度不高、常出现错误翻译,当涉及到专业的科技翻译领域,缺点就暴露得更明显。专业词汇积累不到位、应用不恰当等。所以针对专业的科技翻译领域,包括文学、医疗、航空、航天、纺织等行业,专门的科技翻译人才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1 AI智能翻译现阶段的短板
不可否认,智能翻译的发展赋予大众平等且强有力的语言交流能力,语言不通不再是大众探索未知世界的障碍,不再是人们身处异国他乡心理不安的原因。现如今,随处可见的中国人手持购买的翻译机从容不迫地畅游在他国,丝毫不会胆怯。但是智能翻译仅仅只能在生活层面发挥出极其重大的作用,因为生活中不需要讲究精确度、准确性。通过只言片语就能相互理解,并且互相能够很好的体谅。而当处于正式的工作场合、业务层面时,在现阶段如果使用智能翻译,却不能取代专业的科技翻译人才[1]。
1.1 人工智能翻译最终还是离不开“人”
因为操作智能翻译的最终还是人,机器是需要人来进行编程、操作。智能翻译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研究人员的设计与研发,同样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翻译人才进行内容输入和输出和长时间的审核与校对。现阶段的智能翻译仅仅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标准答案。
1.2 人工智能翻译的局限性
智能翻译的高效、快速工作仅仅体现在重复性工作上,即智能翻译能够快速翻译那些常用的合同文本语句,包含标准模板的文件。而一旦涉及专业的科技领域,其缺点则暴露无遗,尤其是文学创作。文学的翻译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他需要译者融入各国文化背景,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阅历。因为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需要深刻了解翻译对象国的价值取向、受众目标、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社会所处的背景,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1.3 人工智能翻译的逻辑较为呆板
智能翻译缺乏灵活度、创造性以及一定的柔和度。它很可能睡觉就是睡觉这两个字,但是设身处地思考,很有可能这两个字代表不同层次意思。如果是翻译人才来翻译,肯定会依据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进行思考,翻译成不同版本,例如:就寝、休息、打瞌睡等。这仅仅是生活类词汇,当设计到科技词汇,一词多译的情况下,智能翻译将无从选择。
1.4 人工智能翻译缺乏“人情味儿”
它仅仅只能凭借字面意思,硬生生地翻译成一句话。并不能理解当时当地人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及内涵。翻译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与人的交流,它不仅仅包含语言,还包含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这些是包含温度,甚至有时候可以扭转翻译形势。
2 科技翻译人才很难退出历史舞台
何为科技翻译?顾名思义是从事科学与技术的翻译工作。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但是科学与科学、技术与技术之间是相辅相成却又独立存在[2]。
2.1 科技领域翻译的“独特性”
各科技领域的翻译人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因为一个成熟的翻译需要经过一到两年的词汇积累、锻炼经验才能担任某一领域的翻译,跨领域翻译的难度相当大。所以要想跨多个科技领域的翻译,则需要花上更多时间与精力。打个比方,一个医学领域的翻译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来给航空、航天做翻译,必须从头开始积累新领域的词汇。更何况仅仅靠智能翻译来进行跨领域的口译与笔译,这是现阶段无法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