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翻译

综合新闻

这个清朝人疑似穿越,竟发过《Nature》,震惊西

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7

这个人,他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的诞生,都与他息息相关。也是第一个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简直就是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去的人啊。

是的,此人姓徐名寿,号雪村。


1818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五岁丧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他自小聪明,在母亲的督促下,也曾“娴贴括,习举业”,遵循传统的读书人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老路,但考了几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中,母亲去世后,徐寿自断科举之途,“专究格物致知之学”。他曾经说过:“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科举考试有个鸟用,老子不考了。

在那个时代,别人看四书、五经,他却看数学、物理、医学、山川,还有物产、地理、天文历法、、音律等“杂书”。只要他觉得有用的书,就无所不看、无所不学。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还根据书里面的原理,自制指南针、象限仪、自鸣钟等。


22岁那年,徐寿写下座右铭: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这种格物致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成为徐寿一生奉行不悖的指针。

真正让他闻名于世的是他对乐器的研究。1878年夏天,徐寿在刚刚创刊两年的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第七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文章不长,研究的也是非常冷门的古代乐律之学。然而正是这样一篇毫不起眼的小论文,在近代中国科技史上,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所能达到的高峰。

不久之后,他与乡人华蘅芳相识,他年龄比华蘅芳大15岁,但二人却丝毫没有代沟,直觉得相见恨晚。在那个腐朽没落的时代,终于有一个可以谈论科学技术的人了。二人把手言欢,许下了共同为科学研究献身的诺言,一百年都不变的那种。

在上海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两人看到了一本书,一本让两人着魔的书。两人看到之后就像野兽看到了美女一样,路都走不动了。这本书叫《博物新编》,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物理、化学、天文、生物无所不包。这本介绍近代欧洲科学常识的小册子,为他们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天窗。


徐寿和华衡芳立马把书买了下来,揣进怀里,赶回家翻来覆去地看。然后还照着书中讲的知识、原理做实物。

徐寿用一双巧手,验证了其中许多的科技原理,他把水晶图章磨成三棱镜,用来观察光的折射和分色。他就跑到洋人的轮船上去蒸汽机的原理。那个时候别人都在忙着种地、读书、挣钱,徐寿却整天精神百倍的琢磨一些奇奇怪怪、不当吃不当喝的东西。当时大家眼里的徐寿是这样的:这人自从得了神经病,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然而不管世俗的眼光怎样,徐寿却完全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东西。

那时,大清朝的国战鸦片战争失败,闭关锁国几百年的清政府吃足了坚船利炮的苦头。于是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下定决心开工厂办学堂。

但是清政府的官员都是依靠八股文选拔出来的,根本没有人懂西方科学技术。这时,大家一致想到了徐寿,就这样他获得了体制内的正式编。既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又能衣食无忧、福利满满,徐寿不由得发出了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1861年,曾国藩开设了安庆内军械所;次年3月,徐寿、华蘅芳、徐寿儿子徐建寅等进入军械所工作。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十分嚣张,大家却毫无办法。毕竟当时清军水师用的还是帆桨动力船,根本无法与外国轮船抗衡。大家一致决定,先实现造一个蒸汽机的小目标。但是徐寿们一无图纸、二无材料、三无经验,从无到有谈何容易。

令人惊讶的是,徐寿就凭着《博物新编》上的图和简介,然后跑到洋人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来就开始行动了。3个月后,作为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象征的蒸汽机,居然就这么被造出来了!

蒸汽机造出来之后,接着就是做蒸汽轮船。1864年,徐寿、华蘅芳在曾国藩的大力支持下,历时两年,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