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翻译

综合新闻

提到《圣经》的流传,就不能不提翻译它的历史

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2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直到十五世纪,欧洲才出现了印刷术,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圣经》一般都是靠抄写流传。


罗马帝国时期,这个工作主要由专门的抄经员负责,中世纪以后,才改由修道院的修士负责。

可是,手写就一定避免不了错误,翻译成其他文字时,更是与抄写者的语言学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导致了《圣经》的各个版本都不尽相同。

历史学家也发现,早期神学家们针对《圣经》所进行的争论中,有相当一部分追根究底,其实只是翻译时,对个别词汇和用语的理解产生了误差,而非对教义和理论见解不同。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在谈论《圣经》之前,不可避免地要先谈到翻译《圣经》的历史。


在最早的几个世纪里,古罗马帝国的文化主流,当然以希腊文为主,所以,第一本希腊文版的《希伯来圣经》便不得不提,它也被称为“七十士译本”。


据传说,这本书主要是由公元前三世纪,聚集在亚历山大港的七十位犹太智者共同翻译而成,“七十士译本”也正是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期里,从巴勒斯坦流散到古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人,尤其是聚居在罗马各大中城市的犹太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希伯来语的传承,因此大量使用希腊文,为了保证信仰能够得到延续,才有了对希腊文版《希伯来圣经》的强烈需求。


与原版不同的是,希腊文版不仅文字使用了希腊文,还加入了一些原版未采用的书籍,所以,二者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区别,在内容上也有不同。

当西罗马帝国不再使用希腊文时,《圣经》又改成了拉丁文,这才有了“武加大译本”。

然而,就在这次翻译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翻译者不仅自己犯了错误,还在希腊文版《圣经》里发现了漏洞,于是,公元四世纪,在教宗达玛稣一世的要求下,当时著名的翻译家耶柔米进行了重新的编译。


在编译的过程中,为了力求准确,耶柔米大量地翻阅了《希伯来圣经》的希伯来语版,也就是说,当他的编撰完成时,他这个版本无限地接近于原版,而不仅仅是对希腊文版的修订。


耶柔米所翻译的版本也最终成为了西方基督徒所使用的版本,并在公元八世纪时被定为“武加大译本”。

可这并不等于说“七十士译本”就此废弃,正相反,它被东正教所采用,这也必然导致东正教和基督教在对教义的理解上,有着无法达成一致的地方。

天主教是从1546年开始,官宣使用“武加大译本”的,但是,他们始终走在了错误的方向上。

天主教始终试图垄断《圣经》的印刷工作,包括对《圣经》的解读,天主教也提倡应由神职人员进行,然而,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天主教的图谋接连受阻。

新教创始者路德更是与天主教的主张南辕北辙,他主张所有教徒都应该直接与《圣经》对话,而不是借助第三方之口。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打破垄断,新教采用的《圣经》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旧约》使用的是《希伯来圣经》,《新约》则来自希腊文版本。

而且,在新教的推动下,从公元十六世纪开始,翻译成欧洲语言版本的各种《圣经》纷纷出现,被各国广为采用,彻底断绝了天主教的垄断图谋。

在这些版本的《圣经》中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尽可能地接近《希伯来圣经》原来的版本,找寻古老的版本,以杜绝当代及现代的版本因个人见解不同,干扰正常翻译工作,同时还要在不同版本之间做比较,以找寻漏洞,弥补因语言文化不同导致的偏差。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关于《圣经》的翻译工作又有了新变化,人们开始关注内容的真实性,且在翻译过程中把考古、历史、古语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研究成果列入翻译时要参考的依据。

在传播方面,《圣经》也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多元化,但是,像这样多个版本并存的情况,与早期基督教面临的窘境十分相似,即多样化的理解,加剧了信徒的迷茫,还有外人的疑惑,且常因对同一问题争论不出个结果来,陷入不了了之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