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翻译

综合新闻

世博会博物馆:具科技质感的“欢乐记忆容器”

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6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人们对世博会传播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由衷感叹,也反映了世界人民对这项盛事带来的惊喜始终抱有期待。170余年来,每一届世博会都如璀璨的烟花,绽放完毕就消失在了时空里。为了留存这一浓缩了人类文明发展史资料、物品,传播世博会活动知识,再现世博会历史长河中的动人故事,延续感人的世博会故事,上海市政府和国际展览局合作共建世博会博物馆。2017年5月,世博会博物馆落成于上海的浦江之滨,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全面展示世博会专题的博物馆,也是国际展览局唯一官方博物馆和官方文献中心,它记录了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也向世人展示了自1851年以来的历届世博会,被称为“承载欢乐记忆的容器”。

作为世博园区浦西片区第一个启动的城市公共项目,世博会博物馆既要讲好世博会的故事,又要给城市增光添彩。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旨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显然,浦江两岸世博园区的建设理当成为诠释“城市”“美好”的典范。根据后世博规划,浦西片区将建设文化博览区,与北面的南外滩金融集聚带连成一体,主要发挥文化博览、创意产业、商务办公三大类的集聚功能。

自落成之日起,世博会博物馆就以灵动的造型、时尚的外表、精巧的空间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其云状玻璃体与被精致勾勒的异形块体、开放错落的入口广场、兼具粗砺质感和精致做工的时尚表皮、起伏紧凑的观展流线,充满了故事情节,亟待人们一探究竟。

对话城市与公众:

以开放、友好的姿态向城市打开

世博会博物馆的周边大多是2010年世博会的场馆,虽然有些已经被拆除,但仍充满了世博时代的记忆。作为一个新建的公共建筑,世博会博物馆需要考虑其与环境的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感:既要承载历史记忆,展现“世博精神”,便于人们重温世博会的欢乐记忆,又要有面向未来的态度,在新的时代中寻找与城市的对话,为城市贡献活力。显然,世博会博物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世博园区后世博发展的水准,它的定位将引起城市滨江地带的连锁反应。

立足于讲好“世博故事”、留住世博记忆,弘扬世博精神,世博会博物馆与城市的对话、与城市公众的对话是极其重要的。是开放还是封闭?是高高在上、以轴线对称来塑造公共空间的仪式感,还是以平和、自然的表情来接纳公众?世博会博物馆的设计师很明智,在建筑体量和高度基本确定的前提下,以开裂的体块化整为零,以自由、奔放的云形玻璃体串联各块体,依托各异形体块之间的“峡谷”空间和穿插其中的玻璃体,形成了一座向城市打开、对公众包容、友好的奇妙建筑。

从城市的视角来看,世博会博物馆的形体呈外方内柔,其面向入口广场及黄浦江的两个面打开较多,其余两面(北面、西面)较为规整。建筑面向世博园区的主界面是开放、灵活的,其各个入口的视觉形态是奔放、有趣、友好的,对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从邻近的卢浦大桥远观,整个建筑群如数块裂开的巨石,包裹着中间的云形玻璃体,形体关系灵动错落,轮廓线呈微妙的丰富。对于前来观展的公众,穿过陈列着历届吉祥物、纪念碑、旗林、艺术装置等的入口广场,从建筑的东面、南面可以循开放的台阶、廊道、平台自由到达建筑的各个入口。

公共建筑与城市公共生活密不可分,两者和谐共生,就会促使城市公共空间萌发新的生命力。世博会博物馆犹如一座“开放市民公园”,通过其馆内的展厅、文献中心、图书馆、特效影厅、办公、青少年文化中心、咖啡厅等功能空间,为公众提供了城市的“多样生活”,可以容纳观摩求知、亲子活动、时尚派对、周末聚会、学术论坛等多场景,为“城市公共生活”增加了更多实践的可能性,鼓励公众去探寻、发现、体验和分享……

区别于大多数博物馆的并联布置方式,世博会博物馆在常展流线上选择了强制性的串联式流线。8个常设展厅从世博会的创始到未来,按世博会历史的时间顺序一一展开,具有一个连续的“叙事性”路径。此外,世博会博物馆也没有与展示伴行的展厅交通空间,这部分空间被融合到展厅内部,结合展品设定流线。串联后的展厅按照每3米的高差递进,到达展厅五之后,再按每3米的高差递减,并回到出发大厅。这条流线并不是水平直线型的,在剖面上随着外部的“河谷”高低起伏。利用高差关系将原本就是黑暗封闭的展厅空间上下错动叠放,实现了内部功能空间的集约性和交通面积的最少占用量。